工作动态

    关于做好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通知
    2020-11-26 11:31     (点击: )

    全校各单位:

    2020年12月1日是第33个“世界艾滋病日”。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文件相关精神,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校于2020年11月23日-2020年12月9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站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艾滋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近几年,高校在艾滋病防治方面面临的挑战日益加剧,防控形式尤为严峻。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单位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与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共同抗击艾滋病,巩固现有防控成效,力争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援助、早治疗,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常态、形成机制、形成氛围,不断推进“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

    二、紧贴主题,努力实现宣传目的

    我国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主题为“携手防疫抗艾 共担健康责任”(英文主题为“Global solidarity,share dresponsibility”)。 主题旨在强调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团结协作,强化部门和个人责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艾滋病等全球范围内重大传染病挑战,共同抗击艾滋病,为实现艾滋病防控目标、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

    三、活动内容

    (一)发布宣言倡议,开展健康教育。各学院相关负责人,发布抗艾防艾宣言,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要求。组织学生发出抗艾防艾倡议并举办签名活动,倡导文明健康行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二)拓展载体形式,统筹推进宣传。各学院、各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拍摄小视频、编排情景剧、录制系列专题片、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制作包括艾滋病传播机理、感染者警示案例、规避危险情景和危险行为等内容的作品。拓展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感染风险的宣传教育,使师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危害性,一旦感染将无法治愈的严重性,主动采取自我防护措施的必要性。

    四、工作要求

    (一)各单位结合宣传主题,广泛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要求师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师生健康教育,与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巩固现有防控成效,创新宣传形式,广泛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提升防艾知识知晓率,避免和最大限度减少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青年学生健康素养。

    (二)校医院认真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各单位提供必要的相关支持。提供科普宣传片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核心知识(2020)”等宣传材料(见附件)及防护用品;以学院为单位举办相关知识讲座,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协会”会员的培训。

    (三)发挥学校社团和青年志愿者作用集中开展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网站、微信群、微博等媒体播放宣传影音,将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志愿者服务管理和学生实践活动内容。

    各学院做好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新闻报道工作,及时总结相关活动情况与效果,于2020年12月10日前发校医院指定邮箱(371142608@qq.com)。学校根据各学院开展情况,对于活动形式新颖、影响面广、效果良好的宣传作品,报送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联系人及电话:校医院预防保健科程希,22960252

    附件:艾滋病知识宣传资料

    校医院

    2020年11月20日

    附件

    1、2020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海报,百度网盘共享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5H_OUZJvn8JsHzRWrNlG9Q,提取码:aids

    2、河南大疾病控制中心百千万艾滋病宣传志愿者服务队

    https://www.hnzy.cn/register

    3、请同学们关注开封市疾病控制中心微信号:gh_1d4e65ac9c36。

    该公众号介绍艾滋病防治知识,推送国内外最新艾滋病防治信息及政策法规。

     

     

                               艾滋病基本知识

    一、流行形势

    1.1981年美国首先报道,1982年定名,目前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

    2.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感染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

    3.每年新发感染者8万例左右,我国全人群感染率1万人中有9人。还有30%左右的感染者没被发现。

    4.全国青年学生(15-24岁)新增感染者人数从2008年的482例,上升到2017年的3077例,其中81.8%是同性性传播。全国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占比从2011年的0.4%上升到2018年的18.9%。

    河南省教育厅、卫生厅《关于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工作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要加强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向每一个新生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入学教育时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

    二、概述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音译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统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目前仍是不治之症,没有可治愈的药物,没有可预防的疫苗。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三、发病过程

    1.窗口期:从病毒进入人体到抗体达到一定水平(能检测到)的时间。一般3个月以内,很少超过6个月。窗口期内虽然HIV抗体检测阴性,但体内有病毒、有传染性,可传播给他人。

    2.潜伏期:一般8-10年,短可数月,长可达15年。潜伏期内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HIV抗体阳性,血液和体液均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因免疫系统破坏严重,身体抵抗力严重下降而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如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病、细菌感染、恶性肿瘤等。

    四、主要传播途径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性传播:与已感染的性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使用被感染者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被HIV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

    3.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哺乳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五、预防措施

    1.性传播的预防: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就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安全性行为包括:

    ①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侣。

    ②不涉及体液交换的性行为,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避孕套。

    2.血液传播的预防:

    ①远离毒品;

    ②使用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③不到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输液、拔牙、纹身、纹眉、针灸等;

    ④不与他人共用刮脸刀、牙刷等;

    3.母婴传播的预防:

    ①母亲定期去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并服用抗病毒药物。

    ②孩子出生后给予抗病毒药物

    ③拒绝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

    研究表明,上述三个步骤同时实施,可使母婴传染率降低到很低。

    六、常见问题

    1.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吗?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等均不会导致艾滋病传播。

    2.怀疑感染了HIV怎么办?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HIV,应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做HIV抗体检查和咨询(开封市疾控中心)

    3.怀疑发生了HIV暴露后如何阻断?

    艾滋病病毒有阻断药,如果不幸被艾滋病感染者感染,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阻断成功率在99%以上。72小时内仍有较高的成功率,被称之为黄金72小时。

    4.一旦感染被确诊,要注意什么?

    ①接受正规治疗、检查和指导(疾控中心)。

    ②避免危险行为,决不故意传染给他人。

    ③要将病情如实告诉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④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

    ⑤不献血、不捐献器官。

    5.大学生应如何应对?

    ①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

    ②加强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

    ③都要做到洁身自好。

    ④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⑤加强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

    上一条:校医院教职工趣味运动会简报
    下一条:校医院召开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
    关闭窗口